
他年逾花甲,仍然精神奕奕,一头花白的头发不显沧桑反而略显个性,两眼透露出的丰富信息,让人感受到他待人处世的平和。他就是力西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松权。近年来,力西特集团发展迅速,拥有世界一流的皮革生产流水线和完善的管理体系,获得温州市“工业企业做强做大突出贡献单位”、“纳税模范”、“功勋企业”等荣誉,为国家创造了上亿元的税金。吴松权多次被评为省级“优秀企业家”、市级“劳动模范”,多次当选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优秀党员。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他时刻不忘回报社会,几年来各种捐资累计已达到1000多万元。吴松权是泽雅镇黄坑村人,小时候由于家庭条件困难,17岁开始跟人学裁缝,那时候他就对自己要求“三年内要么成大师,否则还是‘黄馒头’”。在他的自我要求下,一年后他出师,开始独自帮人做衣服。那时,他每天做衣服到晚上11点,没有电灯就点油灯赶工,夜夜如此,把眼睛都做到近视。虽然每天辛苦做工,但一天2.5元收入仍未能使生活得到很大的起色。
一直到改革开放,吴松权终于有了发展的机会,结束了裁缝的生涯,创办了力西特集团的前身———瓯海县制革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如今的力西特集团资产过10亿元、年上缴税收超3500万元,但过去艰辛的创业经历让他一贯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曾有这样一段佳话,在企业逐渐稳步发展后,吴松权积累了一定的资产,但还习惯踩着自己的老自行车,在厂区各部门间巡视、指挥;到下属的皮鞋厂工作;到有关部门单位开会、参加活动。也正是这样一段艰辛的创业经历,让他深刻感受改革开放政策变化带来的机遇和社会给予的发展机会,在企业得到蓬勃发展下寻找途径回报社会;让他对困苦的家庭、遭遇不幸的人、寻求帮助的
老人有着发自内心的关怀。“企业办在农村,扎根在这里,这里的人有困难找上门,能给予帮助的尽量帮,因为这是他们伸手可及的地方,能够找到帮助和支持的地方。”吴松权的企业是在农村开办的,从小小的皮革厂到现在的力西特集团。对此,吴松权笑言:“周边群众有什么困难,就近求助就方便多了。”事实的确如此,“力西特”不断发展,吴松权在社会慈善事业上,有了自己的“民间名声”:周边的乡镇、街道要修桥铺路时;困难家庭需要治病救灾时;社会团体发起慈善助困活动时……他对这些求助总是尽其所能。对于这些在他口中的“小事”吴松权向来慷慨,从数百元到数千元再到数万元。当问及这几年他“偶尔”救助的款项每年大概支出多少时,他摇摇头“这些小事不用统计,有时候也记不清”。只有最近一次资助9.5万元帮助瞿溪镇修交通红绿灯,他还有印象,“这也是造福乡亲的好事”。吴老板“有求必应”的民间名声慢慢传播开,甚至有人专门从瑞安找到温州瞿溪镇,当面向他求助。
“慈善是企业家应具备的回报社会的责任,只要对别人有帮助,那就值得付出。”
实际上,吴松权做善事不是别人“找上门”来的,更多时候是他自己“寻亲”寻来的。早在2003年春节,作为力西特集团董事长吴松权和金州集团董事长郑永强、森马集团董事长邱光和等10位曾荣获省、市、区级劳动模范称号的企业家联合发起倡议,在我区范围内寻找一批特困职工家庭,并呼吁各级工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共同推荐“穷亲”,送上一份特别爱心,让他们过上一个舒心、幸福的春节。这样扶危解困的义举,在当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
2006年,“我要圆大学梦———慈善助学”活动中,吴松权一下子“寻找”了12个大学生,资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对此他有自己的想法,许多聪明的小孩没钱读书,缺少机会,我这每年每人4千元的小支持,或许就能改变他的人生。很多次,在“我要圆大学梦”慈善助学大会的现场,他仔细聆听许多受助学生的发言,从字里行间看到他们的感悟、成长,他觉得很欣慰。一次,他收到了资助的一位学生的来信,他更加感慨万千,虽然与他们未曾见面,但是也许有过这种受助经历的孩子将来在社会做事会更好更公正。吴松权说他不需要孩子们的回报,如果这些帮助对他们做人做事有积极的影响,那就是最好的回报。那个时候,“值得付出”是吴松权最真实的感受。
为了更好更多地给予需要的人帮助,吴松权不仅仅“偶尔”救助,更是通过区慈善总会,出资2000万元于2007年成立了区慈善总会力西特慈善分会,每年用100万元作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助医助学的资金,而实际上每年都超出100万元。吴松权的儿子吴国钦领导的温州力利制革有限公司,近几年也与永嘉贫困山区建立定点挂钩联系。他和儿子两个人一起管理慈善基金的各个事宜,帮助困难的群众、大学贫困生,资助低保户等弱势群体。
近几年来,力西特集团先后荣获浙江省“慈善爱心奖”、温州市“回报社会模范民营企业”、瓯海区“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去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捐款20万元支持灾区。此类种种的资助,吴松权已经看成是企业家应具备的回报社会的责任,而蕴含在物质里的精神支持,则是人性向善的本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