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助学一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国民间历来有热心助学的传统,自宋以来各地广为流行的“义学”、“义塾”等就是证明。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助学的传统却是一以贯之的。20世纪80年代末,慈善教育已成为真正的大众化事业,并成为诸多组织和公民的主要捐赠领域,比如“希望工程”等项目,不但圆了数百万孩子的校园梦,而且还成为中国当代慈善事业与社会互助的一个象征和符号,其社会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慈善本身。 与旨在满足生存需要的民间济贫活动相比,慈善助学蕴含了更多的发展色彩。当代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下层群体之所以处于劣势地位,除了经济上的匮乏外,关键在于缺乏机会以及缺乏利用机会的能力,难以合理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被排挤出主流社会之外,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一般性的物质救济,至多暂时维持他们的生存,无助于其命运的根本改变;而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提高贫困家庭子女的社会竞争力,增强其向上流动的机会,最终摆脱贫困。 瓯海区慈善总会自创建之初就非常重视慈善助学工作。自2003年开始资助困难学生,当年支出金额28.78万元,受助372人,到2007年迅速发展到资助金额232.05万元,受助学生达到2568人,高中生每人每年由1200元提高到2000元,大学生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到4000元,五年累计共资助3911名学生,发放助学金427.43万元。 在瓯海区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区慈善助学的规模逐年扩大,慈善助学的力度不断加强,社会效益日益明显,并且成功打造了“我要圆大学梦”助学品牌。“我要圆大学梦”是区慈善总会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为我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的慈善工程。同时,“我要圆大学梦”也是区慈善总会不断探索助学形式,打造慈善助学品牌的民心工程。 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多方联动,打造慈善助学品牌。 2003到2004年,瓯海区慈善总会承担了瓯海区全部慈善助学资金,2003年共支出287800万元,资助了372名特困家庭的学生。2004年支出善款357000元,资助了441名家庭困难学生。 慈善助学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通过这两年的实践,区慈善总会感到,单靠自身力量助学,受助面比较窄,社会影响不大,面对我区日益增多的助学申请,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为此,区慈善总会便开始探索一种“联合助学”的模式,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助学当中去。2005年,瓯海区慈善总会联合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工商联、区残联、区新闻中心九家单位共同发起“‘我要圆大学梦’--慈善关爱贫困大学生行动”,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伸出友谊之手,献出一片爱心,帮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圆上大学梦。”发起各个单位通过组织优势,内部挖潜、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学;通过倡导助人为乐新风尚,整合社会资源,引导企业、个私企业主结对助学;当年有73名大学生,151名高中生受到了资助,资助金额44.67万元;2006年又有149名大学生、254名高中生受到资助,资助金额101万元;2007年238名大学生,339名高中生,2000名小学生、初中生,助学金额达到232.05万元;2008年由于职业高中已实行国家助学制度,资助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的家庭困难学生共167名,233名大学生、453名初中生、548名小学生,资助金额165.99万元。 四年多以来的“我要圆大学梦”助学活动,为全区爱心人士搭建了平台,每年都有70多个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参与慈善助学结对,通过三年的努力,成功将“我要圆大学梦”打造成为瓯海区慈善助学品牌项目。 二是冠名基金拓展慈善助学资金源。 为了开拓慈善助学的资金来源,区慈善总会在办好“我要圆大学梦”慈善助学品牌的同时,本着“互益”和多赢的原则,积极与企业协商建立冠名基金。2004年开始,区慈善总会吴锡顺等同志先后同温州金州集团有限公司和信泰光学眼镜有限公司磋商,分别建立200万元的“金州集团慈善助学奖学基金”和100万元的“信泰慈善助学基金,资助70名家庭困难的大学生。2006年、2007年相继建立的森马、金州、力西特、农村合作银行、中城、瑞新六个企业慈善分会,也都将助学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每个分会拿出5-10万元用于慈善助学。 2010年4月,为了纪念南宋永嘉学派承前启后的学者陈傅良先生,并帮助、鼓励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市民涂良国、宋龙辉、王泽华、朱冬克等社会爱心人士,通过瓯海区慈善总会设立500万元的”陈傅良慈善助学基金“,每年捐款50万元,资助瓯海及瑞安等地家境贫困的学生圆大学梦想。 慈善助学冠名基金的建立,一方面使慈善总会有了助学资金的稳定来源,也使资助者与受助学生之间有了更直接的沟通机会,为资助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奉献爱心的平台;另一方面,对于建立冠名基金的企业来说,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品牌和声誉,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是企业为促进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并且对整个社会公平与正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是营造良好的助学氛围。 我们十分注重加强慈善文化建设,着力在全社会营造关心下一代成长的良好氛围,树立助人为乐、助人光荣、助人受到尊重的社会风尚,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慈善助学活动。 1.每年三月份区慈善总会联合区教育局等单位向全区发出”我要圆大学梦“的倡议书,借助报社、电视台、电台等各种媒体的力量,深入宣传爱心助学重意义,宣传贫困学生克服困难、立志成才的感人事迹,宣传社会各界关心资助贫困学生的感人事例和先进典型,努力扩大爱心助学工作的社会影响面,呼唤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爱心助学活动中来。 2.每年八月底,都要召开全区性慈善助学大会,大会邀请受助学生代表,资助的各界人士,各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会上受助学生代表、企业家代表在会上分别发言,区领导作重要讲话。 2006年在助学仪式现场甚至出现了企业家争相结对困难学生的感人场面:温州华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杰华本来已资助三名大学生,在助学仪式会上听了大学生林君乐的发言,又当场给林君乐同学8000元资助,并表示要一直资助她大学毕业;郭溪镇调研员吴锦云了解到他资助的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他今年就给予8000元资助;还有企业主陈云龙拿出1万元资助5个高中生,还交代女儿过年要去慰问这5个学生,并表示今后一直把慈善助学作为自己企业的重要工作。森马集团董事长邱光和在参加2007年的慈善助学大会后表示:“这样的会议对我们是个很好的教育,应该叫全区所有上规模的企业负责人都来参加。” 3.每年利用春节学生返乡时机召开受助大学生春节茶话会。 学生们在座谈中交流学习生活中的心得体会,汇报在校情况,区和有关部门领导也都作了勉励讲话,教育贫困学生坦然接受慈善资助,同时向他们提出将来尽其所能回报社会的殷切希望。 4.加强受助学生同资助者间的联系和沟通。建议每个学生向资助单位或个人写信、打电话、发短信,汇报在校学习生活工作情况,这对学生是个压力,对资助者是个鼓励。 几点体会 大力开展慈善助学活动,建设慈善助学品牌,不仅有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而且能够化解因贫富分化造成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首先,通过大力开展慈善助学活动,建设慈善助学品牌,可以长期地、稳定地帮助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让更多的适龄孩子都能上学,使他们能在同一片蓝夭下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去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被资助的学生在成才以后才能更好的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其次,通过大力开展慈善助学活动,建设慈善助学品牌,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各界关注贫困学生的成长,积极参与扶贫帮困助学活动,形成助人为乐、助人光荣、助人受到社会尊重的良好社会风尚。 再次,通过大力开展慈善助学活动,建设慈善助学品牌,能够使社会资源得到更优配置。市场经济的优点在于强调效率,缺点在于忽视公平,造成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如此,对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还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通过慈善助学活动,可以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困难群体,使他们得到社会捐助的剩余资源,这对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化解贫富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纵观我区近几年的慈善助学活动,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形成了共识和合力。 通过5年实践,全区上下形成一个共识,慈善助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希望工程,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复兴工程。全区的企业家、社会各界、部门单位机关干部都纷纷投入到慈善助学的洪流中来。例如区工商联积极动员下属会员企业,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结对三、五十名贫困大学生助学。 团区委积极发动“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进行结对助学,自2006年以来,每年也都结对30名以上大学生。 还有企业职工,华侨,机关干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二是提高了受助学生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精神。 当前高等学校贫困生的总体数量和所占比例都呈明显上升趋势,虽然通过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困助学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经济上的不平衡、生活地域的变化以及部分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等原因,贫困生出现了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双困”问题,部分学生成为经济、身心“双困生”,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健康成长。在高校贫困学生中大部分都是父母双亡或单亲子女、父母下岗,这些家庭的大学生大多生活困难,经济无保障;由于天灾人祸等变故出现的困难家庭,这种父母长年疾病或学生本人长年疾病、残疾,学生不但在经济上困难,学生的心理上也存在很大的压力。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贫困大学生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十分注意工作方法,对受助困难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心。 通过一系列活动,使这些受助学生深知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更加刻苦、勤奋好学,在各方面都能严格要求自己。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在受助大学生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或是学生干部或是市、校、院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他们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技能活动和竞赛,积极入团入党。到2010年上半年为止,全区已有接近300名受助学生毕业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当中有公务员、有人民教师、还有企业职员等等,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着人生价值和理想。 三是激发了企业家和社会各界参加慈善助学的热情。 在助学活动中,企业家、社会人士看到了慈善助学是一项实实在在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有意义的。瑞新集团董事长徐士淮说:“年轻一代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如果因为贫困,他们上不了学,是他们一生的遗憾,也会是国家的遗憾。”正因如此,他去决定捐出自己提前退休的全部退休金16万元,以资助10名大学生完成其大学学业。汇顺达企业2006年捐出6万元资助50名高中生,2007年增加了12万元,资助10名大学生,40名高中生。 我区的慈善助学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同社会的需求还有一些差距,仍然存在个别学生辍学的现象,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把慈善工作深入开展下去,让慈善助学的路越走越宽,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业,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