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慈善新闻
慈善新闻
热点关注
八方慈讯
慈善影音

【学报告 晒心得 见行动】瓯海区慈善总会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二)
时间:2023-01-09 来源:慈善总会 字体:[ ] 分享到:
0

编者按:

       连日来,瓯海区慈善总会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目标,矢志不渝、笃行不怠,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慈善力量。“瓯海慈善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现开设“学报告 晒心得 见行动”专栏,陆续刊发干部职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文章,努力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营造浓厚氛围。


黄锚锚  区慈善总会义工部部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


  下面与大家分享我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摘录的与我们慈善工作有关的段落,表明了党中央非常重视慈善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现谈谈我的感受和体会,与大家共勉:


    (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


  目前,存在着志愿服务资源整合不够,例如管理多部门、注册多平台等;志愿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志愿服务投入保障不足等问题。为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我建议:


  一、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一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激励奖励制度和服务反馈机制。二是加快推进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一个平台注册”“一个工作机制”和“一个考评体系”,实行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信息互联互通,实行民生诉求与市民需求等服务项目与志愿服务精准对接,提高志愿服务的效能。三是建立志愿服务信息报告制度和监督制度。四是成立志愿服务基金会。以社会募资为主,建立多元化募集资金机制,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长效资金保障。


  二、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一是建设专业化培训平台,保障志愿者培训经费,积极开展各类志愿者培训活动。二是优化志愿者培训机制。建立培训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课时分布、线上线下结合培训模式以及培训结业考核等制度,切实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三是健全培训工作体系。覆盖创新理论宣讲、乡村振兴、文化服务、医疗卫生、科学普及、法律援助、应急救援、疫情防控等领域的专业化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三、培育壮大义工志愿服务队伍。挖掘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队伍。充分挖掘辖区人才资源,吸纳党员和“两代表一委员”等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建立离退休人员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吸引有专业特长突出、身体条件较好的离退休人员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动中。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引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平时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发挥大学生不同专业的优势,培育他们成为义工志愿服务队伍的主力军。


  作为慈善工作者要加大宣传慈善理念,慈善优惠政策,通过有效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愿参与慈善事。发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志愿者参与慈善事业,积极捐赠款项或通过开展义工志愿服务帮助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提高全民投身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的参与率,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慈善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慈善组织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慈善工作者,对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感到无上光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岗位实际,以赶考的心态、昂扬的状态、奋进的姿态,为全区广大弱势群体和慈善义工做好服务工作。


温炯  区慈善总会救助部副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的报告中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慈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慈善救助作为慈善工作的重要一环,要认真贯彻好二十大精神,砥砺创新,保障好困难群众的生活福祉。


  一、加强救助力度

  落实好区委区政府五大倍增,扩中提低政策,提高大病救助、慈善护肾、退役军人帮扶、助学、助孤救助标准,扩大救助面积,加大对低保、低边、特困、残疾等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


  二、加强救助精准

  对困难群众的救助申请要及时落实,开展实地走访。低保、低边、特困、残疾等弱势群体申报的信息,可跟区民政局、农业局做好对接,比对救助人信息是否正确,做到精准救助。


  三、加强项目创新

  为满足困难群众的多种救助需求,我们要创新慈善项目,提供诸如“点亮蓝灯”、“瓯善馨居”等类型项目,为困难群众的不同需求提供帮扶。在给予困难群众金钱、物资帮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困难群众的精神需求,为困难群众提供陪伴、关爱等精神关怀。


  四、加强救助业务能力

  面对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要认真学习慈善新理论,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大脑,把理论落实到实践当中。要摆正好对困难群众的服务态度,认真和蔼接待每一位来救助的对象。


王宁  区慈善总会宣传部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了长达 1.4 万多字的主题报告。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对大会的报告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下面,我将通过四点,汇报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一、多形式学习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

  借助学习强国、人民日报评论、青年大学习等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收听收看“红船女儿心向党”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讲,分享学习心得,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坚定理想信念 勇于担当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勉励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作为一名青年工作者,我要深学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实践中学习,积极进取,把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融入到慈善工作中,深刻认识体会到肩上的责任无比重大,身负的使命无上光荣,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项工作。


  三、讲好慈善故事 汲取奋进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为慈善通讯员要通过高质量的融合报道传播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宣传工作基调,普及慈善知识,传达正确信息,讲好慈善故事,把凡人善举中的熠熠光辉写出来,力求以“真”动人。要在未来坚持守正创新,精心打造特色微信号、网站、视频号……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慈善瓯海,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贡献慈善力量。


  四、规划慈善宣传工作 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作为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要宣传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下一步,将大家集中好的心得体会放到微信号、官网、《瓯海慈善》第四期杂志上,作为总会学习二十大精神的一个重点宣传。


潘若开   区慈善总会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与执政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为谁执政”的立场上特别坚定。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底色,更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和最牢根基。深耕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亲力亲为,掌握真情况,发现和解决真问题,始终把为人民执政这个“看得见”的使命贯彻好、坚持好。回顾百年党史,无论是推翻三座大山,拯救人民于水火,还是实施精准扶贫,破解绝对贫困的千年难题,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拼搏的执着追求从未改变,尤其是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不计得失,不惧生死,砥砺前行,尽显为民奉献的政治本色。无论时局如何变换,无论处境如何艰难,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于人民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投入,一心一意践行,真正为民谋利、为民服务。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前提条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共同富裕蕴含着民生建设的高水准与高质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了全面部署,确立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立场和原则,给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重点方向,为扎实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切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做好收入分配制度设计、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优化数字技术赋能路径和数字治理等方面重点着力。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完善分配制度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这就要求将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纳入统一制度框架,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作为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和志愿活动仍然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一方面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与认可,要迎合数字化潮流,拓宽宣传渠道,从多角度多方面对慈善工作进行宣传,获得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与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激励,用规范合理的制度推动第三次分配的发展,以公共服务建设促进民生保障体系发展,减轻困难家庭的生活负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