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丽岙街道杨宅村,区域面积3.28平方公里,总人口4680多人,侨居国外2800多人,遍布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是名符其实的侨村。杨宅村自古以来民风淳朴,2005年开始,村两委带头捐款,启动紫溪驳坎道路拓宽工程,并成立工程建设小组60多人。全村村民投入到工程建设,每天轮班做义工,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历经发展,如今募集善款达到1500多万元。在慈善的助力之下,杨宅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浙江省法治示范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等多项荣誉,彰显出非凡实力。 信任,是慈善最宝贵的基石 杨宅村党支部书记张爱英说:“老百姓对村干部的信任非常重要,我们村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好头,廉洁自律、脚踏实地、实干肯干,这样碰到问题大家才会一起解决和支持。”2022年,杨宅村成立村慈善工作室,工作室每一笔的善款都非常透明。记得刚开始推行资金打入区慈善账户时,不少村民有顾虑:“钱交上去,还能由村里说了算吗?我们能知道钱用在哪里吗?”为此,张书记没少下功夫。她立刻召集了村里第一批知名人士开茶话会,向他们解释捐款的意义和资金的专款专用。同时,村两委带头把钱打入慈善账户,消除捐款人的顾虑。“现在是大数据时代,资金打入慈善账户,平台上都是有痕迹的。”张书记说道,每天光荣榜会及时更新发到村民群里,让全村村民及时了解捐款情况,也会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进行汇报,让村民捐的放心。慢慢地,疑虑的私语变成了信任的回应:“只要对村里实实在在好的慈善事业,大家都会支持!” 侨心,是慈善最温暖的底色 杨宅村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华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2024年杨宅村启动“侨联之家”建设,短短15天,便募集资金200多万元。杨淼、张兴昌、彭荣钦、金国云、康光德、陈建友、汪丽英……这些名字背后,是一颗颗滚烫的侨心。最让张书记难忘的是张兴昌老人,他平日生活十分节俭,听闻家乡建设需要资金,在人生弥留之际毫不犹豫捐出了20万元的积蓄。“村里做事我要支持!”老人热心为书记出谋划策,鼓励书记去争取更多热心人士的支持,包括他的子女也全力支持父亲的做法,这份纯粹的心意,至今想来仍让张书记眼眶发热。 回报,是慈善前行不竭的动力 杨宅村募集的善款1500万元,全部用于乡村振兴和公益服务项目。紫溪河道整治及驳坎工程,总长度达2000多米;拓宽道路2000多米;修建7座大桥;无偿拆迁房屋24间;新建篮球场、门球场、党建公园、村民家宴楼等诸多民生项目,慈善成果让人民群众“看得见、用得到、摸得着”,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加上清晰明了的资金流动去向,村民们更放心。于是,捐赠热情更加高涨了。更珍贵的是,慈善精神已悄然融入杨宅村,近年来,杨宅村慈善工作室联合丽岙爱嘉养老服务机构、小蚂蚁义工队开展义工服务工作,坚持为老人烧制爱心早餐;开展困难群众慰问活动,送出慰问金;为行动障碍老人提供剪指甲、洗澡等上门服务200余次。 蓬勃的发展活力与浓厚的慈善氛围在这里交织,形成了杨宅村内资源共享、活动联办、共驻共建的公益服务新格局,成为全区慈善事业发展的一颗新星。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